非遗现场化身为中华器乐库,被誉为“人类初音”的口弦你见过吗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京剧月琴曲谱知道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拥有什么样的传统器乐吗?基诺族的奇科有什么样的音调吗?纳西族速古笃又有一段怎样的漂泊历程?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的器乐传承人们,带着精美的乐器,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成都参加本次非遗盛会。据回族口弦第四代传承人安宇歌介绍,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口弦也被誉为“人类的初音”,它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   竞技现场   头小尾大,像一只鸟   参加本次“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的传承人共带来89项民族乐器,包括吹奏、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这些精美的乐器带有浓郁的华夏音律,也彰显着中国审美的韵味。在17日上午非遗节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在非遗博览园世纪舞广场东展厅鸣锣开赛,一曲黎族竹木器乐合奏《黎山春来早》拉开了本次活动民族乐器展演的序幕,据了解,这些器乐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23岁,也让人感受到非遗技艺的传承。   在现场的乐器展示区域,外型小巧的口弦吸引了天府早报记者的注意。一查阅才知,口弦是已知民间乐器中发声最微弱的,只有在幽静场合才能静心发声,听者旨在咫尺间方闻其声调。“口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回族口弦是用薄竹片或金属制作而成,头小尾大,像一只鸟。”回族口弦第四代传承人安宇歌说,颈部削出舌簧,两端钻眼穿线,扯动线绳,舌簧震动发出颤音。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安宇歌介绍,口弦被誉为“人类的初音”,“在语言出现之前,祖先是用口弦传情达意的,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口弦实物距今已有4300多年。”   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多项创新   母亲的影响,安宇歌5岁开始接触口弦,十几岁时,经母亲手把手传授,已基本掌握了竹口弦、铁口弦的弹奏技巧。“2002年12月,母亲在病重期间,将手里保存的一批宝贵物品,包括各个年代不同样式的口弦、手写本、手绘口弦图和与回族民间乐器及相关艺术资料一并交给了我,其中有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的口弦。”   安宇歌说,在过去,回族妇女有“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的说法,所以口弦是女人弹的,尤其在西北地区农村回族妇女中广为流传,女人弹口弦不是为了登台表演,而是农闲时做针线纳鞋底的间隙,弹一阵子,消消忧愁、表表心情。   从1986年起,安宇歌便全身心投入到演奏口弦之中,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她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了多项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面临失传的曲谱,又发明了一种组合式口弦——在原有口弦的基础上加了琴体,这个既保持了原有口弦的特点,又使口弦在演奏时的音色更优美,音量明显增大,同时由于琴体的引入,使口弦的结构和造型趋于完美,既可作为乐器,又可作为民族特色工艺品。安宇歌透露,她已将口弦演奏技艺传承给了儿子,并一直在探寻保护传承口弦之路。   大海的声音——独弦琴   如今居住在广西的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五百多年前,京族人先祖追逐鱼群来到这里,见这里风景秀丽,附近海域海产丰富,就住了下来。他们面朝大海而居,披星戴月以海为生,也被称为“大海的女儿”。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在人口极少的京族人中,京族独弦琴继承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危机,而从小热爱京族文化的80后姑娘赵霞2018年便担当起了京族独弦琴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她还还把独弦琴带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赵霞解释说,“独弦琴属弹拨类乐器,因只有一根弦而得名”,演奏的时候,仅依靠一条琴弦和一个摇杆,演奏者通过弹、挑、揉、推、拉等诸多手法,弹奏出各种悠长抒情的旋律。“现在了解京族独弦琴的人还不多,希望通过这次非遗节让更多人认识它”,赵霞表示。   奇科——来自第56个少数民族的声音   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第56个民族,这次他们也带来了当地传统乐器——奇科。这看起来很像排箫的乐器,是由7节直径为5-7厘米,长短不一的竹筒组成。工作人员高伟介绍说,也有少数奇科是由9节竹筒组成。“每节竹筒都有相应的名称和相应的音高,按从高到低的音高顺序排列”,比如基诺语称为“热热”“歌了的”“歌了姑”“牛姑”“牛嘎”“催弱”“催莫”这些名称用基诺语发音时,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音高关系,类似现代简谱中的嗦、咪、来、多、拉、嗦、咪,“这也可算是基诺族最早的乐谱”。   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速古笃   速古笃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富集区域的一件古老的弦拨乐器,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汉语称火不思、胡拨四、浑不似等,丽江人俗称胡拨,与《元史·礼乐志》载基本一致,其形制与演奏技法仅见于纳西族地区。是南宋末年随着忽必烈大军传入丽江的古乐器,音色本身没有旋律感,但是与二胡、古筝等乐器齐奏,有增加音色的效果。   “第四届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亮相杜甫草堂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隆重举行。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设立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将共襄盛会,开展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540余场。   火辣热情的夏威夷草裙舞、雄壮激越的兰州太平鼓、气势恢宏的泸州雨坛彩龙……开幕式演出以《五洲风情荟天府》为主题,来自国内外40余支队伍,通过“世界风、中国韵、天府情”三个版块,为现场3000余名观众奉献了一场世界级非遗盛宴。   10月17日至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之第四届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2019亚洲篆刻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将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自2013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产节以来,成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搭建了传播弘扬中国篆刻艺术的展览平台,成为非遗节的重要内容,此次展览共108位西泠印社社员参加,其中还特别邀请到了日本、韩国艺术家参展。   天府早报记者 段祯   京剧听我表表十月花名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