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苏辙原文

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苏辙原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六国论 苏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六国论苏辙原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哪个的见解更为精到为什么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都有精到之处。

宋代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两者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品评其成败得失,或许对今人会有所裨益。

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写借史论政的文章,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从历史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以便把历史问题的评析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这两篇文章所选择的不同角度何者更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呢?联系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有何不同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认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是灭亡的原因。六国不贿赂秦国等于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和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不会至于此地。六国另一个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各国谋士的目光短浅。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有何不同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的区别如下:

1、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2、论证角度不同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3、主旨不同

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扩展资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苏辙的《六国论》所选取的角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却很难联系起来。诚然,“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击中了北宋统治者的弊病,不无鞭笞告诫的意味。

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

因此苏辙所选的角度也就缺乏现实的针对性,不可能强烈地震撼人心,迸发出思想光彩和战斗锋芒。当然,苏辙不因袭乃父,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其独到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好了,关于六国论 苏辙和六国论苏辙原文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