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2背景纯音乐港剧,到底还行不行?
三年前一部++卧底版《狼人杀》,在一片黯淡中,挺身而出。
平均收视30.5点、最高收视35点,夺下年度收视冠军;佘诗曼夺下双料视后;打破无线剧集在内地网络的点击率纪录;豆瓣评分8.7。
令昏迷已久的港剧迷,重新苏醒。也为低迷的港剧,冲出一条血路。
3年之后,卓sir和欢喜哥,回来了,爆Seed和钉姐,留在了第一部里——《使徒行者2》。
《使徒行者》为什么取得巨大成功,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港味。
市井无间道、改良版++剧,tvb这几年最出位的监制文伟鸿,为港剧,又找了条路。
其后这三年,小生花旦频频离巢、港剧继续江河日下,终于,TVB找上了内地爸爸,靠着联合出品、按引进片报批的方式,将港剧打入内地市场,内地视频会员甚至可以连看十集。
和内地合作,为港剧带来最大的改变是——有钱。
有了钱的新监制苏万聪为续集带来最大的变化是——电影感。
《使徒行者2》,从头到尾,都在用电影的腔调拍电视。
千篇一律的正反打镜没有了,一开场的飞车镜头,6到飞起;警局、茶餐厅没有了,第一集,就直奔泰国。
增加的,是大片的格局与质感,失去的,是小人物悲喜与充满市井气的港剧原味。
可是失去爆Seed和钉姐的《使徒行者》,还是《使徒行者》吗?
失去港味、用内地资本续拍的TVB经典IP剧,救得了港剧吗?
第一集就搞团灭,这部《使徒行者》前传比所有港剧都更像大片
《使徒行者2》,从第一秒开始,就高能。
一开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你一定听过,双城记。主要角色,一一登场。
没错,就是把电影感,写在脸上。接下来,大片登场。
卓sir带领着一批卧底手下深入泰国做事,一连串高速剪辑。
五人小组,有颜、有勇、有谋,配合默契、做事老道,跟踪、++、获取信息,要飞车,就飞车,要开战,不怕你。
第一集还没结束,已经将黄维德饰演的毒贩,控制在掌心之中。
接下来,是不是更进一步,铲除罪恶?
可是,第一集最后十分钟里,这五个人正在仓库里玩着游戏聊着天,突然就—被炸了!
团灭!
才刚开场啊,我才刚喜欢上卧底的小姐姐啊,就——团灭了!
真——敢下狠手。
你以为,编剧这样就算了?结果,第二集,才第二集,张兆辉饰演的卓sir的同僚兼好友黎sir,也被暗杀了!
临死之前,又是将所有卧底的身份,主动删除。
卓sir,又要把所有下落不明的卧底——像拼图一样,重新找回来。
为什么,卓sir感觉越来越嫩了?难道,就没有从第一部里,吸取教训?原因就是——卓sir根本就还没经历,上一季的故事。
因为这是——前传!
所以,你会看到常年隐藏在黑帮内部的卧底老警察覃欢喜,是怎么在陈豪角色的暗算下,家破人亡,一步步变成满脸堆笑的欢喜哥。
而卓sir,又要怎样在与陈豪、萱萱饰演角色的斗法中,一步步为观众揭开第一部,未揭的谜团,又怎样将黄翠如、周柏豪这些新人,培养成老鸟。
如果说,第一部写的是市井古惑仔的上位史,那么第二部,讲的显然是黑帮高层斗法——权力的游戏。
第一部的格局有多小而美,第二部的格局就多大而全。
很明显,卯足了劲,给观众更多的飙车、枪战、动作戏。绝对不——偷工减料,每场戏,都货真价实。
与大量动作戏相映成趣的是,剧集也加上了TVB剧少见的犀利的电影语言。
以往TVB的现代剧,即使号称大场面,观众依然看不出,多大的场面。《使徒行者》高潮的动作戏,也不过是一群人围殴林峰佘诗曼。
这一次,仅仅是前两集,开场带感的航拍大全景,拍出格局。
五人小组行云流水的团队配合,全部用跟拍短镜头、高速剪辑拍出来,电影感满溢。
杀死张兆辉的惊险大场面,凌厉镜头、交叉剪辑,营造出千钧一发的紧张感,老实讲,真的可以完爆第一季中匆匆忙忙的坠楼场景。
还有90%的港产++剧都有的追车戏,镜头多变,多机位切换,配合高处俯拍,节奏感、空间感、速度感全面升级。
这一切,当然让我们看到TVB,少见的电影感、大片感。
据说,为了拍出这样的品质,30集×45分钟的体量,却足足拍了五个多月,这个周期,放在现在的国产剧里也属于典型的“慢工出细活”。为了拍好一场追车戏,光是场景,就换了三个——仓库、大街、野外。
这一切,当然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带感的TVB,但为什么,我还是不满意?
没有爆Seed和钉姐的《使徒行者2》,也丢了港味
当年《使徒行者》剧版的成功,最成功的,当然是——“猜卧底”。这,可能成为《使徒行者2》,最大的软肋。
第一部里,一个个,把卧底找回。局中有局,卧底后面,还有卧底。
还有,正邪反转,正,可以变邪,邪,也可以转正。
这样的故事,让观众真的猜不透,才叫爽。
但是《使徒行者2》的故事,虽然,编剧叶天成依然在努力设局,但正邪对立,其实从一开始就一目了然。
卓sir代表的,一定是正。苗侨伟虽然宝刀未老,但这样的演出,难免,少点新意。
陈豪饰演的幕后玩家,一定是邪。陈豪的表演,当然好过他的造型,但这个机关算尽的反派,又难免,少了点悬念。
最有意思的老咖,依然是许绍雄饰演的欢喜哥,这个档案一直被删除、从来未恢复的最有人气角色,这一次演出的,是迷。
这几个主要角色,加上47岁依然美得那么高级的萱萱。
演技碰撞、正邪互搏,戏味,当然不会弱,但一开始就揭开了牌面,这局牌,还有意思吗?
苏万聪,可能把这一次的猜卧底无间道,压在几个新角色上,黄翠如饰演的零经验卧底——对标钉姐,同样,是粗中有细,出糗不断中,出奇制胜。
++++新一代演员中,最出挑的周柏豪,加上TVB新一代好看的小生中,最能打的袁伟豪,对标爆Seed。
他们之间的情谊与背叛,可能成为全剧中,最大的变数。
但,这样的设置,是不是,依然有一种廉价的重复感?会不会,只是让观众更加怀念林峰和佘诗曼?珠玉在前,新一代小生小花,注定鸭梨巨大。
《使徒行者》成功的第二个关键是——市井味。
全剧的一大半时间,都是钉姐、爆Seed和中梁烈唯饰演的木虱哥,插科打诨,混吃混喝。是不是,很低级?
低,但是,绝不低级。一场钉姐和爆Seed相互配合,感谢木虱哥承包了外婆整个宴席的喜剧戏,演出的,是满满的人情味。
一场木虱哥在爆Seed怀中死去的戏,看到所有人,泪奔。
可是新剧里,有武斗、有背叛,也有——卓sir和卧底,卧底和卧底之间的拉扯。
却再没有钉姐、爆Seed和木虱哥之间,那种没事就互怼,关键时刻拼命为对方去死的不顾一切的浪漫。
为什么?因为整部剧,都在烧脑、斗智,一集死几个卧底,用编剧的话说,这一部,就是要减少喜剧, 让悬疑感升级。
确实,无处不在的悬疑、陷阱、高层斗法,让全剧充满了认真、凝重的卧底斗法剧的感觉。
但对于港剧来说,市井味,以及由市井味生发的人情味,才是港剧最动人的部分,因为无论怎样的无间道,情感,才是最终落点。
仔细想想——悬疑加量,动作升级,但这,就是全部吗?
不,情感(包括日常的幽默逗趣、关键时刻的生死相依),才是《使徒行者》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而现在,呈现出成熟商业片的气质与底气的《使徒行者2》,却在丢失这些港剧的传家宝。
当港剧不再是港剧,《使徒行者2》能赢《使徒行者》吗?
不难看出,《使徒行者2》是要求变。
过去的港剧,是要拍给师奶看的,即使是《使徒行者》,也要用大量的街坊戏笼络师奶。
但三年之后,当TVB面临现实的收视率下滑、利润下滑,TVB剧终于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符合大多数观众老少咸宜的师奶剧不再是港剧的标配。
TVB要活,就要冲出本港,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TVB。
所以,《使徒行者2》去掉了土气重复的服饰、百年不变的正反打和简单单调的美术置景,高速镜头、强节奏、电影影调。
这些港产++片中才会出现的电影感,全部被放进了《使徒行者2》里。
《使徒行者2》,是TVB的突围之作。也绝对是近年来制作最出色的港剧之一。
从卓sir联络卧底→五个卧底现身→被团灭→引出卧底身份迷局,一系列过程行云流水,悬疑斗法,完整立体,从点及面,呈现出一张横跨多地、丰富角色编织而成的无间道图景。
从这个角度上说,《使徒行者2》的出现,既传递了港剧对过往墨守成规的焦虑,也完成了一次港剧少有的突破。
但,我要问的却是——你为什么喜欢看港剧?
成熟的类型剧经验、老少咸宜、娱乐性和观赏性俱佳曾是港剧最大的优点,但随着港剧渐渐被其他剧集迎头赶上,什么,才是港剧的核心魅力?
对于我来说,埋在港剧里,抹不去的华人文化中的人情冷暖,才是港剧最大的价值。
这也是我隔一段时间,就想看一看港剧的原因。
于我看来,港剧的精彩,不在于大片的格局气势,而是对市井人情更纤细的感受和具有贴近感的角色命运。
什么才是真正的港味?那些晦暗不清,难以言明的港剧密码,才是。
为什么TVB要变?我们都能理解。
过去几年,所有人一直在问,港剧死了么?
今天的TVB,其实,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寒碜。
但另一方面,港剧那种强烈的吸引力、不竭的创造力,又真的在一点点枯竭。
钱,是一个问题。电视剧尤其是商业剧,比起背靠全球市场,动辄敢过千万美金起步的美剧,永远在茶餐厅打转的港剧,一开始就输了。
况且,新一代的港剧,跟我们记忆的港剧,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引入内地资本,港剧,必须变。
但,这样的变,是不是,就必须剥离港剧最动人的部分?那种人情冷暖,那种酣畅淋漓,那种市井的幽默与惊险?
《使徒行者2》更接近的,是张家辉古天乐的电影版,拍出了电影感的格调,却没创造一个深刻动人的钉姐那样的人物。
有了各种大片的花式套路,但丢掉了爆seed那种自然而然真实的市井气。
《使徒行者2》,绝对及格,但,这种及格,却是用失去港剧原味的代价,换来的。
在圣经里,使徒行者,说的是坚守内心的“道”,执行理念的人,忍受孤独,坚守正道。这亦是片名《使徒行者》的由来。
可是今天的港剧,还有多少,对港剧原味的坚持,有多少人,能成为坚守港剧的使徒行者?
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观众为什么要看失去港味的《使徒行者》?又为什么要看失去港剧味的港剧?
使徒行者1背景音乐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