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代新 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曲剧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天晚上曲谱慢板轻盈优美;快板则热烈欢快,层层加快,氤氲出浓厚喜庆的生活气息。这是上海江南丝竹乐团5年打磨的作品——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行街四合》,今天上午上海音乐厅内知音汇聚、丝竹绕梁,“丝竹雅集会知音”——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星期广播音乐会专场音乐会在此举行。整场演奏会曲目可谓“三代同堂”,演出分别用江南丝竹代表性曲目、民乐经典曲目和有新意的创作曲目来展现江南丝竹“小、轻、细、雅、活”的艺术特色。观众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等,还能听到精心复原了上世纪江南丝竹鼎盛时期广为流传的联缀套曲形式,形成既具传统意韵,又富时代新意的《六板·三代同堂》,乐团还选取了2首丝竹新作《云卷云舒》和《绣腔》,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享受。本场音乐会选用了经典的丝弦五重奏形式,演绎红歌《映山红》,立志让丝竹清音铭刻于心、传扬四海、薪火永继。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是江浙沪一带的“土特产”。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农村气氛热烈,风格简朴。江南丝竹最大的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典曲牌。通过乐团成员的默契配合,讲究“你繁我简,你进我退”,注重乐器音色的融合与乐手间“抢档、让路”等演奏技术上的体现,既要做到各乐器声部的旋律鲜明,更要达到音韵的和谐统一,对演奏者技艺和相互配合要求甚高,是大家围坐一桌用千杯茶去磨炼、传承的技艺。这种技法和风格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代表。   备受瞩目的专业的非职业年轻乐团   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成立于2016年底,今年整整五周年,平均年龄仅31岁。当年,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的该乐团是上海市江南丝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举措。乐团通过专家坐镇的招生考试,最终,13名成员从全市7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员全部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民乐专业毕业的青年新秀组成,80%以上为研究生,拥有过硬的专业背景,他们各自在上海市各级文化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相关院团、学校等单位任职。乐团特聘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成海华担任艺术指导。乐团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所有人员都是民乐专业科班出身的专攻江南丝竹演奏的非职业乐团。   成海华觉得建立这么一支团队很了不起,他认为团队用五年的时间证明了这条专业和非职业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传承道路是正确的。江南丝竹源于民间,很多乐团的老艺人都是非专业出身,这些专业出身的年轻人演奏起来音准更准,江南丝竹依靠母曲加花,谱子之外,给予了演奏者更多的创新的空间。   “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老人怕我们韵味不足。”项目负责人、乐团成员蒋薇回忆。音准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民间的江南丝竹与西方的交响乐不同,它秉承中国传统美学,为演奏者留白多,给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大,演奏者们通过多年的密切合作使得乐曲融为一体,不同的乐团的演奏都能奏出自己的风格和味道来。而专业科班出身的他们,虽然在乐谱和音准上有了突破,但是一开始在加花和彼此配合上尚弱,这就是老人们说的“韵味”。于是成海华带着大家去和老人们一起交流、演出、学习,“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经过五年的历练,“现在老人们也都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这几年来,我们没有人退团,外面还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加入,但我们有我们的标准。”成海华自豪地说。一开始上惯了学校课堂的他对大家有时因为单位开会、孩子生病这些原因请假而生气,时间久了,他也感受到了他们业余排练不易和对江南丝竹的那份热爱。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多长而绕,背起来很难,很多老年人乐团都无法脱谱,而他们为了演出有更好的效果,坚持背谱。“每个人的谱都不一样,我们不仅要背自己的谱还要背其他人的谱。”“有的有孩子的团员是把孩子哄睡了再来背的稿,有的加完班来背稿。”但是,没有人放弃,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平台。   赋予江南丝竹全新的形象   上海广播电台经典947副总监何红柳评价,“他们年轻、靓丽,有朝气,适合当下语境。”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对江南丝竹的创造性传承,其专业性及民间性的结合,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舞台,“他们的成功本身就体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每个乐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群年轻人表现力强,而且他们气调音乐处理上,比老人快一点,老一辈人习惯这样,改变起来比较困难。”   “尊重前人,保护传统精髓,为未来发展而创新,我们一直在朝两者兼具的方向发展。”团员桂好好说。从曲谱挖掘、复排,创编新曲,演奏方式创新,脱谱演出到增强表现力、更新演出服饰,他们注重演出的质量,也注重演出的艺术形象和现场感受,他们希望江南丝竹能以更优雅的姿态呈现在市民百姓面前。   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目前全市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近100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响应国家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工作部署,市群众艺术馆于2019年12月启动了第二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认定工作,进一步恢复江南丝竹基层传承环境,促进江南丝竹在本市的发展与弘扬。目前全市共有24家江南丝竹保护基地,有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城隍庙、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各基地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工作。去年年底,还专门成立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联盟,下一步将通过开展赛事、巡演、研讨等方式,加强江南丝竹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通过编撰出版《江南丝竹通识》教材,进一步推广江南丝竹走进更多校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吴泽宇   编辑:卞晓晓   责任编辑:包露   曲今日是我出桂的前一晚上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