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是江南意象的时代创新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黄梅戏dj伴奏浙江新闻客户端 胡一峰   千年以来,“江南”已成为物质富庶和精神富足的象征。在历史的意义上,江南是地理,也是文化;在创作的意义上,江南是题材,也是气质。盛唐以来,在“忆江南”的总名下,积累了一大批经典的文艺作品,诞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名篇。   在央视春晚40年的发展史中,也能看到江南文化的身影。比如,昆曲、越剧、黄梅戏等是春晚的常客;江浙沪地区独特的方言,常成为语言类节目塑造形象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而壬寅虎年春晚或更将以一个江南主题的节目,深刻地留在人们记忆中。在除夕之夜零点钟声之后,整台春晚行将进入尾声之际,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以其清新脱俗的气质,实现了江南意象的再创造,带给观众无限惊喜,也成为本次春晚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有人说,这是春晚版的《富春山居图》。确实,节目的核心创意元素来自这幅名画。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这幅名作因遭火劫一分为二,浙江博物馆所藏为“剩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则收藏了“无用师卷”。   无独有偶,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忆江南》的演员,既有大陆的濮存昕、冯远征等,也有来自台湾的李立群、杨宗纬,其阵容正与《富春山居图》藏于海峡两岸构成互喻。   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从“剩山图”出发,贯穿以“无用师卷”,通过对图中国画元素的分析、提炼和重组,以及表演者的用心演绎,使破碎的画作在三维动态中实现了统一,不但让我们在科技助力下欣赏到了这幅名作视觉上的统一性,而且直观地感受到其内在神韵的统一性。在海内外华人共度佳节之际,这不仅是表现大团圆盛景的好创意,更是表达大一统期盼的好意头。   节目一开始,在山水图景掩映之下,来自浙江歌舞剧院、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杭州歌剧舞剧院的年轻舞者,身着青绿纱衣,手撑油纸伞,渲染出浓郁的江南气息,把观众从视觉和心灵上引入青山绿水之间。   行者、樵夫、渔父、读书人渐次登场,吟诵或唱起历史上那些咏叹江南的名篇。他们既是图中人,也是表演者,出乎画外又融入画中,登山则赏山,浮水则观水,既像在为观众介绍这一派清朗、俊秀的江南美景,又像在无边的美景之中自我陶醉。   在这里,无论色调、声响还是表演、氛围,都在感官和美学意义实现了和谐。于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虚拟与真实、影像与舞台,交融在了一起,形成独特而动人的艺术效果。   我想,这既是对《富春山居图》内容的再度激活,也是对江南文化精神特质的现代诠释,它得益于科技手段的创新和运用,更源于对文脉传承的自觉和自信。   为此,观看《忆江南》时,我感叹于其视觉之奇、创意之新,但更被画中人的精神面貌深深感染。节目中的八个人,事实上包括两个群体,一是两位“行者”和一位“读书人”构成的文化人群体,一是四位“渔父”和一位“樵夫”构成的劳动者群体。   他们出场的时间或有早晚,“戏份”或有多少,咏唱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脸上、身上都洋溢出一种光彩,这是因为精神富足而带来的欢喜。这种欢喜不来自横财暴富,也不源于位高权重,甚至不与身份、地位相关,而是一种超越于外在境遇之上的内心充盈。应该说,这是中华文化向往的境界,既包含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也蕴藏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关怀。在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向复兴、国人致力追求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今天,借此节目重温中华文化及其美学,更别有一番感受。   我们看到,冯远征扮演的“行者”缓缓走来,看到长川如碧,千峰倒影,脸上浮现出会心的笑意,流露出读懂了自然的无尽欣喜;而李立群扮演的另一位“行者”,站立桥头,望天工胜迹,意兴勃发,充分表达出寄情山水的舒展畅快。濮存昕扮演的“读书人”踱步方寸草亭,沉浸吟哦诗词之中,思绪放飞无垠之境,真情真性,如水流淌,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中国诗学原典,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再看丁志诚饰演的樵夫挑担漫步,阿云嘎等歌手扮演的“渔父”一叶扁舟,或行有所思,或低吟高唱,在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画境中,倾诉着“潮生埋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的心愿,这是一种恬淡而自足的人生态度,也是普通而有韧性的民间生活,告诉我们归依自然之后心灵可以抵达的宁静怡然。   这一切是古来圣贤所向往的心灵之境,但不也正是时下网络上的春暖花开、岁月静好的大众理想吗?   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相通的,我们身上承载着永恒的文化基因。当《忆江南》以现代的艺术手段刻画出传统美学精神,古人和今人的心被连通起来,我们和画中人共同阅读着如画山水、如诗心境,也在文化和情感共同体的不断确认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分享着来自属于中华文化的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忆江南》丰富和拓展了江南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象,它在央视春晚这个影响深远的文化舞台上,赋予并彰显了“江南”作为生活态度的价值,引导我们更加深刻地读懂中华文脉,读懂我们自己,更加清晰地知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更加自觉地恪守人与自然的约定,从而更加自信地抵达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美好生活。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研室副主任胡一峰)   黄梅戏dj漫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