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苏武牧羊》介绍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迟金声 马崇仁 整理 常保全 执笔 杨凌云 记谱 | 马连良演出本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守十几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这是五十多年前在我国北方民间就十分流行的一首古歌曲。小学生在街上唱,母亲哄孩子唱,学吹口琴、吹笛子、拉二胡等乐器,大都用这支曲子开蒙,可见《苏武牧羊》故事的深入人心。   京剧《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一个“缘”字,点明了剧中的主要情节——苏武与胡地女子的婚姻。马连良早在1921年即与王瑶卿合演此剧。王派甜脆、流畅、亲切又富于“儿化音”、“小辙口”的京白在戏中有充分的展示。1931年,马连良将《万里缘》重新整理,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忠贞爱国的主题,强化了苏武的戏份,自此定名《苏武牧羊》,成了重唱、重念的马派本戏之一。   马连良说:“念白也可以谱出曲子来。”这是他对念白的音乐性、韵律性的一个简明的表述。人所共知,马派的念白极富乐感,极富动感。马连良善于用接近生活的语言、语音、语调、语法来演绎人物,这在《苏武牧羊》中有很好的印证。如苏武对番王逼迫时的严辞相拒,对卫律劝降时的愤慨激昂,对李陵降敌时的鄙视轻蔑,对胡阿云说婚时的调侃取笑,无不绘声绘色,“言如其人”。不用在剧场看戏,只听戏的录音,人们便可以在脑海里勾勒出苏武当时的神气和表情,稍微熟悉马派艺术的,还可以约略想见马连良当时的形体动作。   在林林总总的老生名家中,马连良的歌喉并非绝佳上乘。但娴熟的演唱技巧使马连良不以大段唱腔为难事。直到六十多岁,马连良仍在演出《苏武牧羊》。剧中的[西皮]、[二黄]以至[反二黄]唱腔,他唱来仍然阔口满音,流畅响堂。在马派蔚为大观的艺术宝库中,[反二黄]比例很少,传世的只有《苏武牧羊》和《赵氏孤儿》两段,而后者又明显地借鉴了《苏武牧羊》。研究马派唱腔,尤其是[反二黄]唱腔,《苏武牧羊》无疑是最好的范例。   值得提出的是,许多京剧传统戏都有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情节。我想,京剧之所以是国粹,之所以被誉为“国剧”,原因很多,但不歧视少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也是原因之一。像《珍珠烈火旗》、《四郎探母》、《红鬃烈马》、《苏武牧羊》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剧目中的少数民族女子,无一例外的聪明睿智,美丽大方。倘旧日的编剧家心存民族的歧视,倘编剧家没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大手笔,是绝写不出这样可亲可爱的女子的。   同许多传统剧目一样,《苏武牧羊》也牵涉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作为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争端,这同近年来又引起争论的“岳飞是不是英雄”是一样的话题。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李一氓同志酷爱京剧,又对民族问题有精深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我与李老谈及这个话题,李老的论述概括说来大致有两点。一是看当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金邦侵宋,金就是非正义的。以此类推,汉朝遣使,匈奴扣押,苏武当然是正义的一方。因此,岳飞、苏武就是英雄。另一点是要考虑到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要考虑到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认同程度。李老认为,“与其称岳飞是民族英雄,不如称他是抗金英雄更准确、更适宜” 。   说到苏武,李老认为,苏武穷困北海,志向 不移无疑可歌可颂,但这毕竟是 中 华 民族内部的争端。李老幽 默地评价苏武,“朝持汉节,夜拥胡姬” 。如果严格地按敌我形式 划分,“这算是怎 么回 事?”   李老故去十 多年 了,我不敢掠人之美,将李老观点写出,是对李老的一点缅怀,故作“代圣人立言”。   顺便说一下,苏武、苏武牧羊、苏武娶胡女包括生子取名“通国”,都是史实。说京剧几乎就是一部立体的 中 国历史,《苏武牧羊》也算一个旁证吧。   (本文转自网络)   京剧名段精选500首+名家CD珍藏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